「父母難為,孩子難管」嗎?還是「教養」上出了問題?

孩子的成長是天下所有父母最在意的一件事,越來越多的家長也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大感「父母難為」!真的是「父母難為,孩子難管」嗎?還是「教養」上出了問題?

是否聽過

陳媽媽說:「小明每天早上都自己起床,從沒有賴過床,真好!」

李媽媽說:「子維在電梯裡碰到我,都會說陳媽媽好!子維真有家教。」

王媽媽說:「我今天上班時,看到隔壁的彥程扶著一位老奶奶慢慢的過馬路,他媽媽教的真好!」

這些就是「教養」,它表達的是一種親子之間交互作用的歷程,包括父母的態度、價值觀、興趣和信念以及照顧和訓練的行為,以達成孩子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,並表現於外的行為。

「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」曾做過「家長對兒童頭痛行為」調查,公佈的十大排行榜依序是:不專心、動作慢吞吞、攻擊行為、情緒暴躁、社交孤立與退縮、缺乏學習動機、偷竊、唱反調、粘大人、說謊..等。在大家都已經覺知教養上的難題時,你是否仍帶孩子穿梭在各種才藝補習班中,花了許多精力與時間,希望他心算能力好、美語說的流利、自然科學不輸人、鋼琴或小提琴能上手、邏輯思考空間概念也完美。也許孩子的確在認知上建構了些許能力,但他卻錯過人格上磨練建構的時機。

有一則在大陸刊出的公益廣告,一針見血,令人駭然卻發人省思。

一個西裝筆挺,近三十歲的大男人還含著奶嘴!另一個穿著時髦,滿臉嬌氣的大小姐,還掛著圍兜?附著二句廣告詞:「你能寵孩子到幾時?」「教養不
是嬌養。」在這人人都希望「孩子,我希望你比我更好」的時代裡,父母不斷的付出,但你是否細想過到底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什麼?

「教養」無關乎孩子能背多少英文單字、能以多快速度解出數學答案、能將琴譜背的多精準、能閱讀多少本書、能拿多少的第一名。「教養」不等同於知識性的「認知」。而是在乎孩子能否擁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、照顧自己的安全、遵守社會規範、正向的社交行為,即是我們認為的「品格」。而這些都是經由「家庭」生活態度、父母與孩子管教模式以及孩子的生活內容,長期日積月累所形成的行為能力。

「教導」就成了教養的執行方式,我們知道遺傳無法讓孩子擁有學習能力,或讓孩子具備合宜的態度。我們希望孩子自己動手做、個性和善、可親、感恩、體諒,誠實,凡事負責任;我們希望孩子能照顧自己、注意安全,就應該把這些特質當做從小與孩子互動的目標,盡力教導他而不只是期盼。「教導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,需要由有智慧的父母付出許多時間的陪伴,分辨孩子的行為動機,贏得孩子的尊重。孩子與父母的關係,會深深影響他日後與人相處的態度,和社會行為。

「家庭」是孩子第一個社會環境;「父母」是孩子第一個啟蒙老師,提供給孩子最初的生活態度。這種「先入為主」的態度也就成了孩子的人格特質。但在這充滿機會的經濟掛帥時代,「家庭」結構似乎起了變化,我們的物質享受越來越豐富,但就像有人說過:「我們已經窮的只剩下錢而已了。」

王媽媽從書羽一歲半起,忙著帶著書羽上嬰幼兒腦力開發課程、體能課程。家事委託菲傭打理。菲傭依時間表將書羽妝扮整齊,抱著書羽和王媽媽一起上課,平常時間菲傭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顧書羽的生活,抱她、哄她、餵她,一切依書羽的反應為主,「討好」幾乎是菲傭唯一能互動的模式。小書羽就是我們常見到的事事只管自己要的「小霸王」或是什麼事都毫無概念的「小可憐」。誰有把握說書羽進入學校後,就能尊重別人也能照顧自己,更別說自動、快樂的學習。

 

專家說「三歲定終身」,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」。現代的父母拼命賺錢,將最好的教育給孩子。找名校、找名師,用各種課程填滿孩子的生活。讓孩子浸泡在無止盡的競爭裡。真的學習非越早開始越好嗎?幼教學者和心理學家都說0-6歲是孩子學習的黃金期,此時期的孩子蘊藏無窮的吸收能量,能較輕鬆的將學習經驗轉成能力的一部份。當父母經濟許可、課程適當、配合孩子成長敏感期、孩子又有興趣能快樂學習,那越早開始的確有助於能力開展。只是除了課程的安排外,還是要顧及孩子日常自理能力的落實、感官能力的精鍊、學習正確態度的培養,以免養成一個穿西裝吸奶嘴的成人,正如老祖宗所言「贏了表面卻輸了裡子。」。那麼所有的早期學習是引導孩子「贏在起跑點上」或誤導了孩子而「輸在了終點」

其實日常中只要能陪孩子過「生活」,那孩子獲得的必遠超過金錢所能提供的課程。帶著孩子收衣服,分出爸爸的、媽媽的…衣物,孩子就是進行分類的工作,落實辨識能力的精鍊;透過買東西孩子認識蔬果名稱,加上一些語言帶領,孩子還可由標籤上開始有數的觀念;帶著孩子洗菜、切菜、煮菜,幫助孩子建立事情處理過程的邏輯思考;經由有趣的親子共讀,悠遊一本本的繪本或圖畫書,孩子也能親近文字;閒暇時與孩子一起走進大自然,一草一樹,一花一木不但可陶冶孩子的性情,更可敏銳孩子與生命的互動;甚至安排小寵物飼養,都可落實孩子負責任的經驗。貫徹「身體力行」的哲學,孩子不但體會所謂和善、可親、感恩、體諒,誠實的態度,從動手的經驗中也開啟了孩子耳聰目明的能力,擁有熱愛學習的興趣。

「教養」是在和時間賽跑,最重要是要和孩子在一起,了解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需要。在成長的路上,什麼時候讓孩子自己探索,跌跌撞撞前進;什麼時候應伸出手,教導該有的做事原則。民主並非放任;尊重並非溺愛;管教並非虐待,唯有和孩子親密的在一起,隨時瞭解孩子的成長需求,給予合理的管教才能贏得孩子信賴,引導孩子成為有「教養」的孩子。

西方文學家紀伯倫孩子一篇所言:「你是一具弓,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,借你而送向前方。」引證了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」是指要讓孩子擁有一對勤於付出、勇於管教、身體力行的父母,引領孩子往「教養」路上前進,從孩子呱呱落地後就開始力行,陪著孩子經歷挫折、沮喪、失敗、生氣,我們並非要教養出完美的孩子,只是希望使其長大後可成為一個快樂、成熟、負責任的人。

 

台灣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 (Montessori Education Foundation Association)是由一群熱愛孩子、熱愛蒙特梭利教育的老師,和一群專業幼兒臨床心理師,共同發起的一個公開平台。 藉由MEFA台灣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我們希望點燃家長、老師經由對蒙特梭利哲學精神的探討獲得內在省思,建構生活指標,熱愛生命。藉由這個平台我們分享蒙特梭利教學法,探索和幼兒生命發展接軌的契子。 無論是蒙特梭利人或仍在蒙特梭利教育外徘徊的人,我們竭誠歡迎您一起進來,為自己,為孩子,創造出美好的生命之旅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